- 企業(yè)
- 供應
- 求購
- 資訊
兩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辦漢陽鐵廠,由清政府撥款200萬兩銀作資金。光緒十六年(1890),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,光緒十九年(1893)完工,共建十廠。官辦無款可籌,后由盛宣懷接手,改為官督商辦。光緒二年(1876),李鴻章和兩江總督沈葆楨開始議辦上海機器織布局,光緒五年(1879)派鄭觀應籌辦,光緒八年(1882)成立。招商股銀達50萬兩,采取官商合辦形式。
該局享有十年專利,不許民間仿辦。光緒十六年(1890)開工,營業(yè)興隆。光緒十九年(1893)失火、損失約70多萬兩銀。光緒二十年(1894)又設華盛紡織總廠,下設十個分廠。光緒十六年,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,將原設廣東織布局移至武昌,創(chuàng)建湖北織布局。光緒十五年(1889)八月底,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期內奏準在廣東設織布局,后張奉調湖廣總督,織布局隨之遷往湖北,由于籌辦資金困難,張之洞先后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16萬兩銀,于光緒十七年(1891)開始建造廠房,光緒十八年(1892)年底才正式開工,尚有盈余。
洋務派在19世紀70年代后的二十幾年里,先后創(chuàng)辦了41個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(yè),到光緒二十年(1894)尚存30個,共計資本約計3900萬元。這是中國早期的官僚資本。
此外,洋務派從同治元年(1862)起,先后設立京師同文館、上海方言館、福建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等二十多所近代學校,培養(yǎng)外語和近代科技人才。從同治十一年(1872)至光緒十二年(1886),清政府還向歐美國家派遣近200名留學生。
隨著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戰(zhàn)爭中覆滅,洋務運動也宣告破產。
評論區(qū)